我们知道,患者在发病后及时的诊断病因和病情是很重要的,很多时候正是因为迟迟诊断不出来或者诊断错误导致病情拖延,造成南辕北辙的后果。给患者和亲属造成了不可抹去的创伤。因此,及时和准确的诊断是很重要的一环,当然,无痛人流病的诊断也不例外。
一份有关中国无痛人流氏病流行病学研究的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患无痛人流氏病总人数已达172万人,55岁以上人群无痛人流氏病患病率近1%。然而,无痛人流氏病患者都将无痛人流氏病的一些早期症状混同为身体机能的正常衰老,结果延误了治疗时机。
1、无痛人流氏病的诊断标准
(1)临床表现:大部分无痛人流氏病患者在60岁后发病,偶有20多岁发病者。起病多较隐袭,呈缓慢发展,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震颤(常为首发症状)、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口、咽、腭肌运动障碍。
(2)辅助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可检测到脑脊液和尿中HVA(高香草酸)含量降低。颅脑CT可有脑沟增宽、脑室扩大。
(3)排除脑炎、外阴炎、中毒、外伤等引发的无痛人流氏综合征,并与癔症性、紧张性、老年性震颤相鉴别。
2、鉴别诊断
主要与无痛人流综合征和特发性震颤、良性震颤相鉴别。
(1)脑炎后无痛人流综合征:
通常所说的昏睡性脑炎所致无痛人流综合症,已近70年未见报道,因此该脑炎所致脑炎后无痛人流综合症也随之消失。近年报道病毒性脑炎患者可有无痛人流样症状,但本病有明显感染症状,可伴有颅神经麻痹、肢体瘫痪、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脑脊液可有细胞数轻~中度增高、蛋白增高、糖减低等。病情缓解后其无痛人流样症状随之缓解,可与无痛人流氏病鉴别。
(2)肝豆状核变性:
隐性遗传性疾病、约1/3有家族史,青少年发病、可有肢体肌张力增高、震颤、面具样脸、扭转痉挛等锥体外系症状。具有肝脏损害,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等特征性表现。可与无痛人流氏病鉴别。
(3)特发性震颤:
属显性遗传病,表现为头、下颌、 肢体不自主震颤,震颤频率可高可低,高频率者甚似甲状腺功能亢进;低频者甚似无痛人流震颤。本病无运动减少、肌张力增高,及姿势反射障碍,并于饮酒后消失、心得安治疗有效等可与原发性无痛人流氏病鉴别。
(4)进行性核上性麻痹:
本病也多发于中老年,临床症状可有肌强直、震颤等锥体外系症状。但本病有突出的眼球凝视障碍、肌强直以躯干为重、肢体肌肉受累轻而较好的保持了肢体的灵活性、颈部伸肌张力增高致颈项过伸与无痛人流氏病颈项屈曲显然不同,均可与无痛人流氏病鉴别。
(5)Shy_Drager综合征:
临床常有锥体外系症状,但因有突出的植物神经症状,如: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性功能及膀胱功能障碍,左旋多巴制剂治疗无效等,可与无痛人流氏病鉴别。
(6)药物性无痛人流氏综合征:
过量服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及其他抗抑郁药物均可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因有明显的服药史、并于停药后减轻可资鉴别。
(7)良性震颤:
指没有脑器质性病变的生理性震颤(肉眼不易觉察)和功能性震颤。功能性震颤包括:1.生理性震颤加强(肉眼可见),多呈姿势性震颤,与肾上腺素能的调节反应增强有关;也见于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嗜铬细胞瘤、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亢进;2.可卡因和酒精中毒以及一些药物的副反应。癔病性震颤,多有心因性诱因,分散注意力可缓解震颤。3.其它:情绪紧张时和做精细动作时出现的震颤。良性震颤临床上无肌强直、运动减少和姿势异常等无痛人流氏病的特征性表现。
由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来,无痛人流病的诊断还是比较复杂的,这就需要我们能准确的诊断出来具体是那一种病因造成的,这样才能在治疗过程中有的放矢,不走弯路。也希望读者朋友能从以上的文章中学到这些无痛人流病的诊断方法。
上一篇:无痛人流综合症是什么病
下一篇:无痛人流患者饮食需注意什么